【你知道高中生在學些什麼嗎?(1)】當自由詩碰到了選擇題,就不自由了

如果是身為高中生,對於「範例題」一定很敏感,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課本、講義,甚至補習班所做的整理,裏頭那精美陳列的範例題。今天,讓我們也來做幾題有關國文「新詩填空」的範例題吧!

 ※範例一──推敲上下文文意(86年甄試)
正午的沙灘灼燙地發著光
遠方的海面閃亮平靜如藍色的匕首
真想○○燦爛的寂靜~陳黎〈遠方〉
以下何者填入框框中最為恰當?
(A)打破 (B)切開 (C)衝出 (D)闖入

※範例二──推敲上下文文意
那一年梅花似雪全為你戴孝
烈士血濺過的國土
就○下你身外的衣冠
也迸得出發得出噴九得出
這千樹清香逆風的剛烈
城破時你●●的頭顱
赤裸裸昂向四面的鋒刃~余光中〈梅花嶺〉
以下何者填入框框中最為恰當?
○→(A)埋 (B)種 (C)藏 (D)拋
●→(A)火燙 (B)熱血 (C)堅硬 (D)固執


 

不知道大家看到了這兩題,長輩們有沒有回想起這種題目的夢魘(?),或者捧油們有沒有想起,「啊!我期中考那題新詩好像就錯了!」

(編murmur:以下打完解析後,我感覺自己在做補習班講義了(苦笑))

在此來公布正解啦!

範例一陳黎的詩,答案是這樣的:從「遠方的海面閃亮平靜如藍色的匕首」中的「匕首」二字,可以推知答案應是「切開」。上文以「匕首」形容,下文以「切開」直接敘述,不但具體,而且具象!(這不是我解釋的,而是網路和考卷解析所解釋的

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對這樣的解釋而感到困惑,筆者以前視「解析」為神聖,是一個不會思考的動物,舉凡數學自然等科目,我總是抱持著「不會那就去接受這些答案」的想法;但相較於其他科,國文卻是自己最為執著的科目,看到這樣的解釋當然不能接受!

我倒要問了……為什麼「打破」不具象呢?(很有可能有人會回答:匕首用打破,你有沒有搞錯!)但我是否能解釋,這是文學中「動詞的變換」,利用更貼切的動詞,能更有「聽覺」「視覺」的效果呢?(文學不就是感性的氾濫0.0)闖入又是我覺得更美的單詞了!更能顯示出寂靜中動作感,不是嗎?

廢話,當然不是,陳黎當初寫些什麼,你當然就得答些什麼呀!

範例二余光中的詩,不知在國高中考題出現了不下n次,可能可以稱是國高中考題的最大贏家,這詩明顯地是利用史可法的故事寫出的詠史詩(編按:若要增強國文能力,或者知道如何考試0.0(XDDDD)這裡請大家回去複習〈左忠毅公逸事〉(30篇古文喔)和全祖望的〈梅花嶺記〉(A級選文))。而這題第一小題正解是「種」,但有不少人選擇了「埋」,解析僅僅這般解釋:種更有意象;第二小題正解是「火燙」,我倒不解了,「熱血」為什麼不行呢?


 枯燥的解題時間結束了,那我們便該思考這樣的題目到底值不值得考?以下我想從三方面談起:

一、現代詩之於國文教育

「當現代詩變成了選擇題,就不再自由了。」現代詩又稱自由詩,便是「形式自由、押韻自由……,所以更有整首詩都是乒乒乓乓就被稱作「詩」。既然自由,這種題目變不應該存在於國文考試當中。

二、這時候我們就該思考,「美」是誰定義的?

解析中所謂的「具象」、「美」到底是誰定義的呢?小時候讀李白的詩到大,他們所謂的「美」到底從何而來呢?許多對於執著於文字創作的人認為文字美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東西,精緻的文字鋪排能創造出更美麗的想像,使讀者更感動。這樣的美我們不否認,那為什麼選擇題卻要我們考出「固定形式的」美的價值呢?

三、為什麼我們會愛詩?

網路社群的興起,臉書上有許多年輕族群相當喜愛有關詩、心靈小品的網站或粉絲專頁,想必大家也耳熟能詳:晚安詩每天為你讀一首詩Ring Ring每天來點負能量……。為什麼這樣的通俗文字,卻常常得到許多的認同?我想,詩的靈魂有部分無非就是「引起共感」,有了共鳴,這首詩的價值就莫名的提升了。

 

所以文末,想問問大家除了體制內的教育、國文課本、國文考試,你是否曾自己去找找些什麼詩(詩集等等)來翻翻呢?假如回答是沒有,不妨可以去翻翻詩集,真正直接的體會詩人所謂的「美」吧!

作者:秦璿
待在囹語已一年有餘/囹語行政組

發表留言